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,「忙碌」已成為許多人的日常標籤。但是,當我們在職場上拼命追求成功時,是否也在不經意間,把生活中最珍貴的部分遺忘了呢?《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》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,教導我們如何在追求職業成功的同時,不忘生活的本質。
書中的洞見
《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》由麥可·海亞特(Michael Hyatt)和梅根·海亞特(Megan Hyatt)父女聯手撰寫。他們在書中以豐富的個人經驗和實踐案例,剖析了當今職場中的過勞現象,並提供了實用的策略,幫助讀者重新找回生活和工作的平衡。
這本書不僅探討了職場中的過勞崇拜,更深入研究了工作與生活失衡的背後原因。作者父女檔結合組織科學和心理學的理論,提出了五大原則和相應的實踐練習,幫助讀者從根本上改變生活方式,實現真正的雙贏。
深刻體悟
1. 不要讓忙碌蒙蔽了真正重要的事
在職場中,忙碌常常被視為一種成就的象徵。然而,這種「忙碌謬誤」往往會讓我們忽視真正重要的事。書中指出,忙碌並不等於有效率,我們需要學會分辨哪些是必須投入精力的事情,哪些只是無謂的忙碌。最近,我開始在每週回顧時問自己:「我的時間是否花在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上?」這個問題幫助我避免陷入盲目追求忙碌的陷阱,讓我能更專注於真正有價值的工作。
2. 留意那些除了工作之外的事
書中強調,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,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重要面向。作者指出,如果我們沒有刻意經營家庭和個人興趣,長期下來會對工作和生活品質產生負面影響。透過書中的案例,我學會了如何在工作之外,投入時間與精力在家庭、朋友和休閒活動上,這不僅提升了我的生活滿意度,也讓我在工作中更有動力。
3. 優先安排重要的事情
超時工作常常是因為我們沒有清楚界定什麼是最重要的事。書中建議我們要把自我照顧、重要人際關係和專業成果這三項「不可妥協的任務」優先安排在行程表上。自從我開始這樣做,我發現自己的生活節奏變得更有秩序,也更能專注於長期目標,而不再被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打亂。
沉迷「過度工作」的背後動機
經驗和研究都告訴我們,過勞工作的原因有很多。其中有些原因甚至就關乎工作的本質,所以要避免過勞工作的負面連鎖效應,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難。以下原因雖然未臻詳盡,但的確可以讓我們看到自己面臨了什麼樣的挑戰:
1. 工作其實很好玩
對今日大多數人而言,過度工作仍是一種源源不絕的誘惑。為什麼呢?我們懂,我們熱愛自己的工作。大多數的高層、創業家、我們認識與訓練的專業人士,也都很愛自己的工作。
工作的樂趣不該被打折扣。就算不喜歡工作的某些面向或它帶來的壓力,我們還是可以熱愛和重視解決問題、提早交件、送出報告、寄出產品為我們帶來的美好感受。
2. 帶來個人成長與認同
工作讓我們實現自我,滿足內心深處的需求。我們透過工作獲得成就感,這讓我們對工作欲罷不能。
3. 創造心流體驗
工作中的挑戰讓我們進入心流狀態,全神貫注於任務,時間飛逝,這種專注感令人著迷。
4. 給予明確成就
工作中的回饋和目標清晰,讓我們可以衡量自己的表現,這在家庭生活中往往難以實現。
5. 標誌身分和價值
忙碌被視為一種價值的象徵,我們炫耀自己多忙,其實是在尋求認同。
告別過勞崇拜的五項練習
作者提出了五項練習,幫助我們擺脫過勞,重獲生活平衡:
- 整理思緒:每天花五分鐘安靜下來,讓自己從忙碌中抽離,反思真正重要的事情。
- 表達感受:不要隱藏自己的情緒,學會表達異見,這能讓我們更真實地面對自己和他人。
- 優先安排重要的事情:在行程表上先排滿重要的任務,確保這些事情不會被其他雜事擠掉。
- 設立清晰的工作界限:學會在工作和生活之間設立明確的界限,不讓工作侵占個人時間。
- 尋求雙贏的生活方式:不僅要在工作中追求成功,也要在生活中找到滿足和平衡。
避免過勞的具體步驟
實際上,許多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工作與生活的雙贏。
1. 制定具體目標
將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,逐步實現。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壓力,還能讓你在每完成一個小目標時感受到成就感。
2. 合理安排工作時間
學會拒絕不合理的加班要求,保證自己有充足的休息和家庭時間。有效的時間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,避免無謂的加班。
3. 尋求支持
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,尋求支持都很重要。和同事、家人、朋友保持良好的溝通,讓他們了解你的狀況,共同尋求解決方案。
4. 重視健康
身體健康是工作的基礎。定期鍛煉、健康飲食、保持充足的睡眠,這些都是必須重視的事項。
5. 培養興趣愛好
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並投入其中,不僅可以放鬆身心,還能讓生活更加充實。
過猶不及,與「過勞崇拜」告別
再次提醒讀者,上述理由無法概括所有情況,對於過勞工作的崇拜還包含了許多個人、文化和系統的因素,但更重要的是,要知道工作本身就有一些特點會誘使我們過度勞動,就跟酒精、食物、運動這種大家有時候會做過頭的好事一樣。如果不留心工作的風險,我們就會輕易陷入超時工作模式,損害生理與心理健康、家庭關係、社交生活等。